文学院开展涠洲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10月20至24日,文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赴涠洲岛开展为期五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次调查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海岛村落、古迹及寻常百姓家中,让学生在田野实践中触摸语言脉络,感悟文化传承,实现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鳄鱼山地质公园 教师为学生讲解历史背景)
(鳄鱼山地质公园 师生合影)
10月20日,师生赴鳄鱼山地质公园,学生一边观看沿途火山岩上布满的海浪冲刷痕迹,一边聆听教师讲解其地貌形成历程与文人墨客对海岛景观的吟咏背景。当学生们站在观景台眺望景观时,课堂所学与眼前实景交融,让文学感知在自然熏陶中愈发深刻,实现自然景观与文学知识的深度联结。
(涠洲岛天主教堂 师生合影)
10月21日,师生在探访涠洲岛的天主教堂时,其独特的火山石、珊瑚石建筑风格和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传统如何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涠洲岛独特人文景观的鲜活案例。这份兼具异域风情与本土印记的遗产,让大家直观感受文化交融的深层魅力,也为调查研究提供了立体素材。
(红色广场纪念碑 师生合影)
10月22日,红色广场上,师生共同举行主题团日活动。纪念碑前,教师深情讲述琼崖纵队战士在涠洲岛隐蔽作战、支援前线的革命故事。师生们触摸碑刻上的英雄名录,那段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深扎根。
(公山村 文学院师生访谈退伍军人)
方言调研是本次实践的核心任务之一。10月23日,汉语言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公山村拜访了一位退役军人。老人结合军旅生涯与人生感悟,辩证地谈及方言传承与普通话推广,既强调“乡音是根,不可丢弃”,也肯定普通话对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让学生明晰语言政策与个人情感的复杂关系。
(横岭村老人与师生交谈)
另外,师生还前往横岭村进行调研。村支书对教师团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不仅详细介绍了村里黎话日常使用的情况,还积极配合调研工作,用黎话清晰朗读了学生预先准备的词表和例句,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语音资料。他坦言,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黎话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因此,他对高校的调研工作表示由衷支持。
(马拉港 教师们与守岛人陈光权交谈)
(马拉港 师生们与守岛人陈光权合影)
实践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探索人文精神。10月24日,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专程拜访了马拉港的守岛人——陈光权。陈光权爷爷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祖国的海疆,亲眼见证了涠洲岛从偏僻小岛蜕变为旅游胜地的变迁。在与师生的交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三十多年来独立修筑避风港、抗击台风、救助遇险渔船等惊险经历。其“平凡中的伟大”让学生对家国情怀与职业责任有了真切认知。陈爷爷言谈中的方言词汇,更让大家体会到守岛亦是对本土文化精神的传承。
此次调研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既通过方言田野调查收集珍贵资料,为文化保护提供学术支持;更以退役军人、村支书、守岛人的事迹为教材,完成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另外,也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融合,为文学院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探索了有效路径。(韦亮宇/摄)